部门首页 >> 专业建设 >> 建设规划 >> 正文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3-12-03 19:54:21 点击数:

 

前言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关键接口,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为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策精神,推动我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使学院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院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第一部分十一五专业建设概况

一、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

1.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学院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建了准确对接需求,校企携手育人的办学模式,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专业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设置11个专业大类34个专业(见附件一:学院2010年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一览表)。2010年在校生总数达到5500人,就业率达到90%

2.专业建设优势分析

学院专业建设具有良好产业背景,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中国一汽、长春客车厂、吉林省修正药业、万通药业等企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学院在行业、企业、社会具有较高知名度,考生、考生家长比较认可。学院专业建设得到了省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扶持力度大,办学经费来源稳定,专业发展经费有保障。学院专业建设具有得到了化工职教集团、各方校友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积累了一些办学资源,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建设基础。

二、专业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1.专业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党和国家、吉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致力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给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发展的政策环境。区域经济发展为学院人才培养统筹规划提供了依据,必将增加社会、行业、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需求,为学院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给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发展的经济环境。高职教育在社会上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我院通过积极的建设和改革,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专业建设拥有了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2.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从学院内部来看,专业设置集中度较低,给专业群建设带来较大困难,36个专业分属11个专业大类,专业跨度较大,不利于专业群建设,不利于资源整合与共享。同时校内实训条件较差,还不能远远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师资队伍中,中青年教师较多,中年骨干较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数量不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二是从校外看,我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还需加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的体制有待创新。

第二部分 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坚持“化工、制药、制造工艺技术为核心,以检验、维修、自动化技术为支撑,以安全、环保、储运技术为保障,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延伸”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要求,以提高质量、传承创新、优化结构为主要任务,围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三、建设原则

1.坚持适应性原则,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结构平衡。

依照我省石油和化工等支柱产业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数量要求,确定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模。

2.坚持前瞻性原则,超前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按照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积极筹建为新材料等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新专业。

3.坚持特色性原则,凸显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

以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五盟市)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生物质等为资源特色,以炼油、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氯碱、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化学纤维、精细化学品、生物质化学品等为工艺及产品特色。

4.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专业类别的整体结构优化。

围绕基础化工原材料产业链延伸专业链,工艺、设备、控制、检验、储运、商务等专业整体协调发展。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据产业链分工,形成专业链结构,明确专业建设重心,提升服务行业能力。化工、制造、制药等专业以工艺为重心服务行业;检验、维修、自动化等专业以工种为重心服务行业;安全、环保、储运等专业以保障为重心服务行业;商务、信息等专业以配套为重心服务行业。到2015年,专业数控制在35个以内,建成34个特色鲜明、人才质量在省内乃至全国工业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业群,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1—2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

2.具体目标

1)新专业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填补我省尚未布点的专业小类空缺。到2015年,增设10个左右新专业,年招生专业总数基本稳定在30个左右,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1—2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见附件二:“十二五“期间学院拟增设新专业情况一览表;附件三:“十二五”期间学院拟增设高职本科衔接专业情况一览表)。

2.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示范专业的要求,削枝强干,进一步密切6个示范建设专业与产业的关联度、专业与就业岗位间的对应度,将其建设成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教学成果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一方面保持传统专业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将其做强、做精;另一方面,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设置专业方向,调整传统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对于就业无市场、招生缺生源、培养缺师资、实训缺条件的专业适时实行关停并转(见附件四:“十二五”期间学院拟撤销专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五、建设任务

1.合理控制专业数量与在校生规模

适当控制专业数和在校生总规模发展速度。到2015年,招生专业数控制在30个以内,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控制在7500人左右(见附件五:“十二五”末学院在校生规模一览表)。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新形势下的专业建设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根据学院特色,紧紧围绕产业链分工,形成专业链结构,按照化工、制造、制药等专业以工艺为重心服务行业,检验、维修、自动化等专业以工种为重心服务行业,安全、环保、储运等专业以保障为重心服务行业,商务、信息等专业以配套为重心服务行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院、系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调研论证和咨询决策作用,提高专业的产业关联度、企业对应度和社会贡献度。根据吉林三大支柱产业,结合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基础,依托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统筹规划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调整和改造招生与就业不佳、未来的市场需求不确定、专业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的部分专业。

二是每个专业都要找到1家以上在地方乃至全国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开发、企业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上课堂、教师下企业服务或锻炼、企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等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通用部分13条和专业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实施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程,突出学院特色

十二五期间不断强化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品牌发展、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实施学院品牌专业定期遴选、省级品牌专业定期推荐制度,每三年认定一批品牌专业加以支持、认定一批特色专业加以扶持。到2015年,建成34个特色鲜明、人才质量在省内乃至全国工业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群),建成学院品牌专业(群)7个。

5.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各专业依据职业岗位素能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的课程体系。十二五期间每年课程建设投入100万元,启动理实一体课程改革50门,完成理实一体课程改革20门,为形成岗课证融合,教学做育人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力争十二五期间编写校本教材10部。结合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调动教师自编特色教材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级精品教材,争取十二五期间3-5部教材列入国家规划教材和省级精品教材。

6.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2015年,在职教师人数达到420人左右,生师比为19:1左右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0%

7.优化实训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十二五期间,教学仪器设备投入4000万元,基本建成以职业技术素质为导向,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强化单向性实训,优化综合性实训、经典生产性实训、协同顶岗实习,课外活动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的三维一体,四阶递进,二元并重”实践教学新体系。同时投资1000万元与社会力量研制开发学训工场,并力争更多的实践专项经费强化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努力培养培训学生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8.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保障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建立以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机构为评价主体的,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选择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质量评估;大力推进传统考试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的学生学业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9.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使整个校园的教学、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提高课程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设精品课程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鼓励师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专业资源库,遵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则,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系部院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院系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院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负责制订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各系部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本单位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制度保障

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系部院的职能和职责,分解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人;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兼职教师管理、院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特别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及实施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经常性专业评估制度和重点(特色)专业评审制度,形成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建立专业发展预警机制;实行专业建设项目化管理,坚持目标责任考核。

三、资金保障

建立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专业建设与发展经费逐年增长。各教学单位要不断挖掘经济潜力,不断增强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监督保障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岗位变化等循环式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由教育评估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家长、毕业生、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督导、教师、在校学生等组成的多主体监控评价体系。

 

版权所有: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技术:网络信息中心  吉ICP备05004977号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恒山西路15号